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香甜多汁的蓮姆(蓮霧)


再次回到快樂農友單元,就說沒這單元了...(被揍)

上回吃到香甜多汁的水果玉米,立馬訂了每年都一定要吃到的蓮姆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38333


今年的蓮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還可以比之前更甜啊(拍桌)?

第一口咬下的感覺挺熟悉,就是少去一般蓮姆第一口的微澀口感,並且多汁

越接近屁股,甜度越高,很難解釋西瓜的多汁清甜為什麼會出現在蓮姆身上?那個甜的方向又跟西瓜不太相同來著...


這種東西,如不是吃到籽,一定都是連蒂帶屁股的通通吞下去

照慣例多訂一些分送長輩,敲擊有面子

冬天正是蓮姆的產季,愛吃的饕饕饕客還來得及

http://tw.myblog.yahoo.com/nature_sweet777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香甜多汁可生食的歡麥(玉米)


又到了快樂農友單元,是說何時有這單元了啊?(炸飛)

還記得提過多汁到爆炸的香甜蓮霧嗎?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38333


這次是香甜多汁的玉米,打從"那次"在日月潭吃到水果玉米,自此便難以忘懷

拜網路之賜,這回讓我找到好吃的水果玉米,二話不說來一箱當冬日存糧吧!


撥開外殼,晶瑩透亮的玉米粒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雖然敝人眼睛小,可能變亮也看不太出來)


吹彈可破、粒粒分明


用指甲掐破幾顆(為了拍照美觀,我真的不是用嘴)

香甜的玉米汁馬上炸開,還有幾滴噴到我的鏡頭=.=


水果玉米可蒸、可煮、可生食,炭烤是有點浪費啦

生食並不奇怪,像是番茄,能生吃亦能熟食,才收到馬上生吃了兩根...


產量、與產季我不是很懂,有興趣可到他們頁面看看,也多支持本國農業,這比進口甜玉米好吃多了!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11937875541863/

訂完這個,立馬來訂蓮霧(((┏(; ̄▽ ̄)┛

啊對了!玉米鬚記得不要丟

在中藥裡,玉米鬚又稱「龍鬚」,性平,有廣泛的預防保健用途。 玉米鬚放入砂鍋中,加適量的水,煎煮片刻,即可飲用

龍鬚茶可以降血脂、血壓、血糖;有凉血、謝熱、消除水腫的功效;在婦科方面,它可用於預防習慣性流產、妊娠腫脹、乳汁不順暢等症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看懂健檢數字:體脂肪正常 但 高膽固醇

前陣子被問到:"為什麼膽固醇(H & L)都高,但體脂肪率卻是正常的? "

我的回答如下:

低密度膽固醇(LDL)高,代表將三酸甘油脂從肝臟往血液送的載體多

高密度膽固醇(HDL)高,代表將三酸甘油脂從血液往肝臟送的載體多

我們攝入的營養,其中一部分被轉化為肝醣,主要儲存在肝臟與肌肉,當存量已滿,便將多餘的轉化為三酸甘油脂,送往脂肪儲存。

低密度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就是負責運輸的載體,當營養過剩時,就需要它們的運作。

舉個例子:月初,公司才託人(LDL)把薪水(三酸甘油脂)存進你銀行戶頭(脂肪),不到月底就被你(HDL)提領去繳這個、付那個,最後留在戶頭的總額當然也就不高了

於是

膽固醇(H & L)都高,我的推測是:該飲食習慣可能常需要將過剩的營養由肝臟送往脂肪儲存,而生活型態常需提取脂肪內的能量

有提、有存,藏量就不會高到哪裡去,體脂肪率自然表現在正常範圍。

延伸閱讀:

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過高,但血壓過低是怎麼回事?

天秤的兩端:降了脂肪肥了肝

運動降膽固醇的能與不能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紫瓜甘脂蒸柳葉


我承認使用茄子的別稱:紫瓜、豆腐的別名:甘脂,目的是為了引人入內...

不挑食的好處,就是超市跳樓什麼,我就買什麼。

因為食量不大,如何有效率的消耗即將到期品,變成一道必須規劃的功課。

本篇因此而生

上回削的茄子一次實在吃不完,心想那就捲著小魚、豆腐、紅蘿蔔來吃吧!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3978&prev=-1&next=43946

於是食材就是上述=.=


若與蒸大魚一樣只是包起來,好像略顯單調,不如綁個辮子!

輪流把旁邊的茄衣往中間折,因為無法預知哪種視覺效果較好,於是正反面都來擺看看。


一樣撒上辣椒、薑絲、青蔥、外加蝦仁(一樣是即將到期的特價品)、淋上醬汁 (上篇提到的醬油、米酒、糖)


蒸熟就是了!

看到一旁的咖啡了嗎?沒錯,這是早餐!就說是消耗食材嘛~今天就不煎粉漿蛋餅了...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3946&prev=43978&next=43935



再仔細擺一下應該會很漂亮


意外的大好吃!而且方便吃!

茄衣捲著的食材大約就是1~2口,相當方便夾取。


這回降低醬油的比例 (醬油:米酒:水=1:1:1),味道極佳,薑絲、辣椒的味道因此得以提升

茄衣薄不僅易熟,而且吸收醬汁之後,其的味道反成了襯托,相當適合不敢吃茄子的人

柳葉魚拿來做這道菜絲毫不輸上回的鱈魚!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茄衣蒸魚


好像不是很多人愛吃茄子,我自己是挺愛...

凡是被歸類為老人食物的,像是芋頭、茄子...等,我都中招

話說回來,茄子是好東西,可以淡斑、降血壓...。如果氣虛,食用份量要斟酌就是。


如果不愛吃茄子,削成薄片的做法倒是可以參考

首先,當然是用削皮刀將茄子削成片狀


再放入鱈魚,或是拿去捲絞肉什麼的也是可以


以茄衣將魚包起來,取醬油:米酒=2:1,再加少許糖下去混和的醬汁淋上

PS:建議用日式醬油比較不會死鹹

最後撒點薑絲、蔥絲、辣椒絲,以及其他配料就能下去蒸了

PS:如何將辣椒切成細絲我還不會啊...啊...啊...


之前說最近有件事讓我很怒,就是肚子餓到軟腳,可是我還在洗菜;

這次是不僅在洗菜,還在拍照...

從香菇與紅蘿蔔看得出來,我已經餓到胡亂切了~嘆

蒸多久呢?大概吃掉一顆烤地瓜的時間,不蓋你,我就是吃完一顆烤地瓜就起鍋了

因為茄子已被處理成薄片,所以真的不需要多久時間


擺盤什麼的雖不是很好看,但真的好吃!這應該會變成日後常做的一道料理。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以鐵鍋煎粉漿蛋餅如何不沾鍋


最近有件事讓我覺得很怒、另一件事讓我覺得很呆:

怒的是肚子餓到軟腳,可是我還在洗菜;

呆的是一個人吃,要洗的碗盤卻沒比較少...

不過能吃到心目中的味也算是值得。

上回提到我從粉漿蛋餅開始嘗試煮吃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3882&prev=43935&next=43852

如果你也有這樣一個死黨,喜孜孜的送你一口5mm厚的鑄鐵鍋,那麼你就要學習跟這口重不拉基的鍋和平共處。

別說翻炒,光想拿起這口鍋把油轉勻,對我的手腕來說就頗有難度,高度懷疑它根本是賣蔥抓餅的路邊攤專用,只不過被拿來多焊一隻把手...

回到正題,鐵鍋如要不沾、好清又好用,它還需要一些準備動作才行。

回想剛開始,每次煎第一張皮都極黏鍋,我想應該是太白粉的關係

但真把麵漿調到不沾,口感就又跑了

好在過去常在早餐店外等開門,回想老闆娘在開始之前,都會先煎一片小小的餅皮,待餅皮熟透再以筷子夾著塗抹整張鐵板。

雖然不懂,但應該自有道理,於是我也先煎、再塗...接著才正式開始第一張,結果還真的完全不沾也不黏...

從此之後的作品都頗有架式


粉漿蛋餅真的很好吃,大推!


斷面


目前不急著做太複雜的料理,目標先掌握好煎、煮、炒、烤基本功,讓食材的熟度恰到好處,變花樣應該是在這之後的事了。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以工程的眼光 - 看東西方醫學

台灣具有很棒的中西醫合作條件,但就是互相之間存在許多歧見。若以工程的眼光來看,兩者都相當科學,且各有所長!

========================小故事穿插線========================

曾因工作意外導致兩指骨折,當下進醫院固定患肢、縫合傷口、打破傷風,最後醫生開了止痛藥與抗生素,便交代下周回診檢查。

這痛還算能忍;加上已經打了破傷風、而且傷口不大,如有細菌感染,我選擇先交給免疫系統,於是止痛藥與抗生素都被我擱著了。

但過去所學告訴我,如患部不快點癒合,會耽擱復健的日程,這對日後運動功能的恢復相當不利。

於是尋求信任的中醫,開了有關活血化瘀與造骨的藥。

一周後回診,醫生反覆看著X光片與病歷號碼,確認沒拿錯片子,口中喃喃地說:騙人的吧?哪有人癒合這麼快?

========================小故事到這裡========================

我喜歡以類比與數位訊號的處理來做比喻:

西醫的診察方式就像是對類比訊號做取樣:每隔一種生理特徵 (訊號處理則是每隔一段時間) 取樣一次,其中每種取樣值都應落在某個“正常範圍”,否則就代表生病。配合精密儀器的幫忙,很快就能確診。

但其中有個相當大的問題:如果異常落在取樣之外呢?

意思就像是反覆開門以確認小孩是否在書房內用功讀書,但你很難保證關門期間,小孩在房內做了什麼。

所以肝指數高,代表肝一定有問題;但肝有問題,肝指數卻不一定高,這樣的問題層出不窮,甚至引發醫療糾紛。

中醫呢?其診察的方式就像是直接處理類比訊號:

典籍 (資料庫) 記載了各種病症會引發何種病徵 (就像是訊號的波形),醫師靠著望聞問切五法,判斷目前所見的波形與資料庫裡的哪種相符,於是能診斷出不少儀器沒察覺到的問題。

但其缺點也正如類比訊號處理的缺點,過大的資料庫讓處理時間變得緩慢(確診時間長),但有些病症的治療卻是慢不得的。

另外,有關病症 (訊號) 的種類判定,到底與典籍中的何種病症相似程度最高?決策過程全靠人為的主觀判定,最後常導致相同病症卻有不同的診斷結果。

另外,就算醫師能熟記資料庫裡的龐大資訊量,但望聞問切都得靠醫者感官,而醫者感官是否足夠敏銳,這是檢定考試無法評量的!

且感官畢竟不是儀器,就算被評定為不合格也無法校正,這也是我認為中醫素質較為良莠不齊的原因之一。

最後再舉個例子:取傾頹的橋樑材料送驗,並不一定能檢出哪裡不合格,若一群人齊步走,其步頻正好對上橋樑的固有頻率而造成共振坍塌,這種問題很難從各元素的逐一檢驗來發現現。但反過來說,建造橋樑的各元素都必須合於規範。

由此觀之,中西醫都相當科學,但也都有其不足。如果單純依據西醫的檢測結果開立中藥方,似乎不能說是真正的“中西醫整合”。

如果中西醫之間能互相了解、化解對立,建立良好的轉診機制,而不是靠民眾自行判斷(畢竟多數民眾的專業並不在醫學領域),相信會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