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看懂健檢數字:體脂肪正常 但 高膽固醇

前陣子被問到:"為什麼膽固醇(H & L)都高,但體脂肪率卻是正常的? "

我的回答如下:

低密度膽固醇(LDL)高,代表將三酸甘油脂從肝臟往血液送的載體多

高密度膽固醇(HDL)高,代表將三酸甘油脂從血液往肝臟送的載體多

我們攝入的營養,其中一部分被轉化為肝醣,主要儲存在肝臟與肌肉,當存量已滿,便將多餘的轉化為三酸甘油脂,送往脂肪儲存。

低密度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就是負責運輸的載體,當營養過剩時,就需要它們的運作。

舉個例子:月初,公司才託人(LDL)把薪水(三酸甘油脂)存進你銀行戶頭(脂肪),不到月底就被你(HDL)提領去繳這個、付那個,最後留在戶頭的總額當然也就不高了

於是

膽固醇(H & L)都高,我的推測是:該飲食習慣可能常需要將過剩的營養由肝臟送往脂肪儲存,而生活型態常需提取脂肪內的能量

有提、有存,藏量就不會高到哪裡去,體脂肪率自然表現在正常範圍。

延伸閱讀:

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過高,但血壓過低是怎麼回事?

天秤的兩端:降了脂肪肥了肝

運動降膽固醇的能與不能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紫瓜甘脂蒸柳葉


我承認使用茄子的別稱:紫瓜、豆腐的別名:甘脂,目的是為了引人入內...

不挑食的好處,就是超市跳樓什麼,我就買什麼。

因為食量不大,如何有效率的消耗即將到期品,變成一道必須規劃的功課。

本篇因此而生

上回削的茄子一次實在吃不完,心想那就捲著小魚、豆腐、紅蘿蔔來吃吧!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3978&prev=-1&next=43946

於是食材就是上述=.=


若與蒸大魚一樣只是包起來,好像略顯單調,不如綁個辮子!

輪流把旁邊的茄衣往中間折,因為無法預知哪種視覺效果較好,於是正反面都來擺看看。


一樣撒上辣椒、薑絲、青蔥、外加蝦仁(一樣是即將到期的特價品)、淋上醬汁 (上篇提到的醬油、米酒、糖)


蒸熟就是了!

看到一旁的咖啡了嗎?沒錯,這是早餐!就說是消耗食材嘛~今天就不煎粉漿蛋餅了...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3946&prev=43978&next=43935



再仔細擺一下應該會很漂亮


意外的大好吃!而且方便吃!

茄衣捲著的食材大約就是1~2口,相當方便夾取。


這回降低醬油的比例 (醬油:米酒:水=1:1:1),味道極佳,薑絲、辣椒的味道因此得以提升

茄衣薄不僅易熟,而且吸收醬汁之後,其的味道反成了襯托,相當適合不敢吃茄子的人

柳葉魚拿來做這道菜絲毫不輸上回的鱈魚!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茄衣蒸魚


好像不是很多人愛吃茄子,我自己是挺愛...

凡是被歸類為老人食物的,像是芋頭、茄子...等,我都中招

話說回來,茄子是好東西,可以淡斑、降血壓...。如果氣虛,食用份量要斟酌就是。


如果不愛吃茄子,削成薄片的做法倒是可以參考

首先,當然是用削皮刀將茄子削成片狀


再放入鱈魚,或是拿去捲絞肉什麼的也是可以


以茄衣將魚包起來,取醬油:米酒=2:1,再加少許糖下去混和的醬汁淋上

PS:建議用日式醬油比較不會死鹹

最後撒點薑絲、蔥絲、辣椒絲,以及其他配料就能下去蒸了

PS:如何將辣椒切成細絲我還不會啊...啊...啊...


之前說最近有件事讓我很怒,就是肚子餓到軟腳,可是我還在洗菜;

這次是不僅在洗菜,還在拍照...

從香菇與紅蘿蔔看得出來,我已經餓到胡亂切了~嘆

蒸多久呢?大概吃掉一顆烤地瓜的時間,不蓋你,我就是吃完一顆烤地瓜就起鍋了

因為茄子已被處理成薄片,所以真的不需要多久時間


擺盤什麼的雖不是很好看,但真的好吃!這應該會變成日後常做的一道料理。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以鐵鍋煎粉漿蛋餅如何不沾鍋


最近有件事讓我覺得很怒、另一件事讓我覺得很呆:

怒的是肚子餓到軟腳,可是我還在洗菜;

呆的是一個人吃,要洗的碗盤卻沒比較少...

不過能吃到心目中的味也算是值得。

上回提到我從粉漿蛋餅開始嘗試煮吃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3882&prev=43935&next=43852

如果你也有這樣一個死黨,喜孜孜的送你一口5mm厚的鑄鐵鍋,那麼你就要學習跟這口重不拉基的鍋和平共處。

別說翻炒,光想拿起這口鍋把油轉勻,對我的手腕來說就頗有難度,高度懷疑它根本是賣蔥抓餅的路邊攤專用,只不過被拿來多焊一隻把手...

回到正題,鐵鍋如要不沾、好清又好用,它還需要一些準備動作才行。

回想剛開始,每次煎第一張皮都極黏鍋,我想應該是太白粉的關係

但真把麵漿調到不沾,口感就又跑了

好在過去常在早餐店外等開門,回想老闆娘在開始之前,都會先煎一片小小的餅皮,待餅皮熟透再以筷子夾著塗抹整張鐵板。

雖然不懂,但應該自有道理,於是我也先煎、再塗...接著才正式開始第一張,結果還真的完全不沾也不黏...

從此之後的作品都頗有架式


粉漿蛋餅真的很好吃,大推!


斷面


目前不急著做太複雜的料理,目標先掌握好煎、煮、炒、烤基本功,讓食材的熟度恰到好處,變花樣應該是在這之後的事了。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以工程的眼光 - 看東西方醫學

台灣具有很棒的中西醫合作條件,但就是互相之間存在許多歧見。若以工程的眼光來看,兩者都相當科學,且各有所長!

========================小故事穿插線========================

曾因工作意外導致兩指骨折,當下進醫院固定患肢、縫合傷口、打破傷風,最後醫生開了止痛藥與抗生素,便交代下周回診檢查。

這痛還算能忍;加上已經打了破傷風、而且傷口不大,如有細菌感染,我選擇先交給免疫系統,於是止痛藥與抗生素都被我擱著了。

但過去所學告訴我,如患部不快點癒合,會耽擱復健的日程,這對日後運動功能的恢復相當不利。

於是尋求信任的中醫,開了有關活血化瘀與造骨的藥。

一周後回診,醫生反覆看著X光片與病歷號碼,確認沒拿錯片子,口中喃喃地說:騙人的吧?哪有人癒合這麼快?

========================小故事到這裡========================

我喜歡以類比與數位訊號的處理來做比喻:

西醫的診察方式就像是對類比訊號做取樣:每隔一種生理特徵 (訊號處理則是每隔一段時間) 取樣一次,其中每種取樣值都應落在某個“正常範圍”,否則就代表生病。配合精密儀器的幫忙,很快就能確診。

但其中有個相當大的問題:如果異常落在取樣之外呢?

意思就像是反覆開門以確認小孩是否在書房內用功讀書,但你很難保證關門期間,小孩在房內做了什麼。

所以肝指數高,代表肝一定有問題;但肝有問題,肝指數卻不一定高,這樣的問題層出不窮,甚至引發醫療糾紛。

中醫呢?其診察的方式就像是直接處理類比訊號:

典籍 (資料庫) 記載了各種病症會引發何種病徵 (就像是訊號的波形),醫師靠著望聞問切五法,判斷目前所見的波形與資料庫裡的哪種相符,於是能診斷出不少儀器沒察覺到的問題。

但其缺點也正如類比訊號處理的缺點,過大的資料庫讓處理時間變得緩慢(確診時間長),但有些病症的治療卻是慢不得的。

另外,有關病症 (訊號) 的種類判定,到底與典籍中的何種病症相似程度最高?決策過程全靠人為的主觀判定,最後常導致相同病症卻有不同的診斷結果。

另外,就算醫師能熟記資料庫裡的龐大資訊量,但望聞問切都得靠醫者感官,而醫者感官是否足夠敏銳,這是檢定考試無法評量的!

且感官畢竟不是儀器,就算被評定為不合格也無法校正,這也是我認為中醫素質較為良莠不齊的原因之一。

最後再舉個例子:取傾頹的橋樑材料送驗,並不一定能檢出哪裡不合格,若一群人齊步走,其步頻正好對上橋樑的固有頻率而造成共振坍塌,這種問題很難從各元素的逐一檢驗來發現現。但反過來說,建造橋樑的各元素都必須合於規範。

由此觀之,中西醫都相當科學,但也都有其不足。如果單純依據西醫的檢測結果開立中藥方,似乎不能說是真正的“中西醫整合”。

如果中西醫之間能互相了解、化解對立,建立良好的轉診機制,而不是靠民眾自行判斷(畢竟多數民眾的專業並不在醫學領域),相信會是一大福音。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自家製粉漿蛋餅 & 廚事習作


該來的遲早會來,愛吃鬼總會面臨自己下廚的這一天

通常起床較早,等好吃蛋餅七點開始營業實在痛苦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35000&next=34972&l=f&fid=30&sc=1

那麼就從蛋餅開始吧!

首先取中筋麵粉與太白粉混合,網路上能到的混合比例從1:1 到4:1 都有

個人嘗試下來,3.5:1 最接近北科大旁蛋餅


加點蔥,然後邊加水邊攪拌,濃稠度大約比市售膠水再稀一點點


北科大蛋餅阿姨不只會在麵漿裡加蔥,也會加在生蛋裡,原因不明,依樣畫葫蘆就是了

另外還要加點鹽


打勻之後先備著


加點油到鍋內預熱,熱鍋完畢再將麵漿倒入


從"粉白"熟到"透白"即能翻面,翻好煎一下再掀起倒入蛋汁,接下來要煎到什麼熟度就看個人喜好了


拍照前先偷咬一口,呼啊~就是這個味(流淚)


Q 彈的口感也一致


之前愛跑逸鮮棧,除了好吃之外,還能欣賞師傅的好手藝,既然學了一點皮毛刀工,那麼就開始學習備料吧!

超市買的透抽


分解=>去內臟=>拔軟骨=>劃一刀去套膜=>再重劃一刀攤平

最後是這樣


一尾魚只要分解得宜,就變得很容易保存,一尾32元可以吃上六餐呢!


目前所有工作都只能依賴這把刃長10公分的水果刀,拿來對付魚果然很吃力

到底台北哪裡有賣刀啊?(吼)


雖然白蘿蔔有牙籤偷吃步去皮法,為了練習刀工,還是用小刀好


芋頭也是用小刀轉一圈去皮


我發現這些準備工作超有趣的啊啊啊!

看來可以持續玩下去了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自覺食量評量

標題是呼應舊文的"自覺努力量表"篇,該篇主講如何利用當下的感受來判斷心跳率,文章網址如下: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19456

這篇談的是憑藉一些感受來判斷是否進食過量,是我個人綜合一些相關知識的推論,自覺挺好用的。

在這之前,先來談談血糖:

血液裡的葡萄糖濃度左右了我們的部分感覺,像是:血糖低會感覺飢餓、飯後升高的血糖導致飽足感與睡意、...

雖然有一說是飯後血液集中在消化器官而導致大腦缺血想睡,不過還有一個原因是腦內的Orexin A與Orexin B(合稱食慾素)的作用。

食慾素控制食慾、也影響睡意,其對於葡萄糖相當敏感,飯後上升的葡萄糖會導致食慾素被抑制、睡意升高。

以上是簡單的提要。

該如何評估進食是否過量?我用飯後的睡意來評估。

講求效率的生活導致進食過快,往往在血糖上升前吃進過多食物,待血糖升高到出現飽足感已經吃下過多熱量;

真正的七、八分飽大約是吃完的當下"雖然沒有飽足感,但也不感覺餓",約莫20-30分鐘左右,飽足感才會出現。

所以我會放慢進食速度,盡量以"筷"就口,避免以"碗"就口,即使吃到最後一粒米亦是如此,如此便不至於囫圇吞棗。

接著:

如果吃飽出現濃濃的睡意,代表分量攝取過多(至少澱粉類吃太多),下一餐開始循序減量,直到飯後即使想睡都只需十分鐘,然後記住那個分量。

順帶一提:如果把市售便當的飯倒入家中的吃飯碗,你會發現那個分量很驚人!

結束本篇之前,順便提一下曾經談過以澱粉為主食的國家有個惡性循環:

若攝入的澱粉(醣類)超過肌肉與肝臟的儲存量,剩餘的就被做成三酸甘油脂,利用LDL(低密度脂蛋白)將這些東西透過血液送進脂肪(造成肥胖),

這些在血液排隊等待進入脂肪的東西多了,體檢報告就出現紅字,大約是說些血脂或膽固醇太高之類的,之後又企圖藉由多攝取富含高密度膽固醇的食物,讓這些東西從血管搬回肝臟,眼不見為淨,

最後積在肝的脂肪多了、肝硬化的風險跟著高了、另外肝癌與又與肝硬化脫不了關係...

肝病最終成了亞洲地區的一種通病...

詳細請看前文: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1900&prev=41928&next=41879&l=f&fid=7

雪梨大學的Dr. Markus Seibel 曾說:現代醫學很多是在治療風險,而非症狀。例如醫生企圖以降低LDL來"預防"心臟病發作。但是只依賴數字來預測健康結果要很小心,他進一步說:我們離實際的疾病越遠,就越難預測在某個特定的病人身上將會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