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運動減脂瓶頸:阻力訓練篇

前兩回提及:以高強度、以及低強度心肺訓練減脂,之所以會遭遇瓶頸的原因。

這回來談談阻力訓練。

如今已不同於以往,女生對於"練肌肉"的接受度愈來愈高,明白"練肌肉"並不會變成"金剛芭比",這都要感謝幾位名人所帶起的風氣、以及其卓越的健身成果。

如同骨質,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而基礎代謝率與肌肉量有絕對的關係。

PS:基礎代謝率簡單來說,就是即使身體躺著不動時,為了維持生命都必須消耗的能量。

肌肉量愈少,身體消耗能量也愈少,因此愈容易囤積脂肪。

好在阻力訓練不只可以幫助我們留住骨質、也能維持或增加肌肉量。

不過,仍有不少人即使長年進行阻力訓練,體脂肪、膽固醇、...等,還是依然不減。

PS:唯有阻力訓練能有效延緩骨質流失;唯有低強度心肺有助於降低中性脂肪、內臟脂肪、膽固醇、...

於是利用較多的肌肉量來消耗能量理論看似破滅。

事實上是這樣的,多練不一定多肌肉,事實上肌肉量也可能愈練愈少。

有興趣者可參考前文: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24017

另外,營養師常會恐嚇我們:若攝入的熱量不足,甚至低於基礎代謝所需,將導致肌肉量流失。

於是肌肉量多了=>基礎代謝率高了=>食物的攝取量也跟著增加

除非節食或偏食,否則肌肉永遠有方便快捷的能量可使用,就像前文所說:口袋若有充足的零用錢,何必上銀行領款?

所以我們有時會看到肌肉量不少的人,身上還留著不少脂肪。

像是體重過重者,肌肉量不見得少,畢竟要帶著較一般人重的身體運行,肌肉也必須夠發達才行。

接連三篇,所有運動類型都被我說完了,好像沒一種對減脂有幫助?

事實上,我自己正是靠著這三種運動在維持身材與健康,重點在如何根據目標與現狀,安排最佳的訓練方針,這就要視個別狀況而論,學著傾聽身體的需求絕對有正面幫助。

這三篇分別道出三種訓練的優缺點與特性,希望有助於訓練方針的自我檢視。

這三種訓練類型就像英文字母,至於該如何拼出有用的句子,就必須視個人的需求自行變化或排列組合囉!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運動減脂瓶頸:低強度心肺篇

上回提及:以高強度心肺訓練減脂,之所以會遭遇瓶頸的原因。

這回來談談心拍數介於最大心跳率50-60%左右的低強度心肺訓練。

首先,我們都知道運動的前幾分鐘,能量主要來自動員快速的醣類,等脂肪轉化出能量已是幾分鐘後的事情。而且一旦強度高了,脂肪的供應又會開始來不及。

所以我們常被告知運動強度不須太高,只要持續20分鐘以上就有減脂效果。

打個比方:醣類就像身上的零錢、脂肪就像銀行裡的存款。我們花錢總是會先掏口袋零錢,而不是每次花錢都要跑銀行的吧?而且,跑銀行總是需要點閒時間的。

雖然進行低強度心肺訓練所需的能量,有很大比例來自於脂肪,但比起激烈運動,低強度運動消耗的總能量實在太少,以至於再大的"趴數"乘以少的可憐的總能量消耗,其值依然很小。

低強度活動就像是小額消費,雖然每筆金額都領自銀行,但要花光鉅額存款實在也不是三兩下就能達成的事。

所以很多人會延長運動時間,時常一動就是一兩小時,但時間久了,體重不減反增。

因為有個事實是:當運動時間拉長,脂肪利用率會下降,反之醣類利用率會上升。

主要原因仍不外乎是脂肪轉換效率太差,當運動時間拉長,身體會傾向於利用來自肝臟的肝醣。

除了無法如我們預料般的不斷燃燒脂肪,長時間運動還令身體的血糖下降太多。

身體最怕就是這種上下太多的溜溜球效應,一但下次進食,胰島素便會大量作用。

而胰島素的作用,除了穩定血糖,還會促進三酸甘油脂的再吸收--吸收進脂肪裡!

所以,如果延長運動時間的目的不在肌耐力的訓練或其他,而是減脂,我的建議是不如就控制在30分鐘吧。

對能量利用順序有興趣的可以看這篇: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4218&prev=44272&next=44161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運動減脂瓶頸:高強度心肺篇


原本用以突破運動表現的高強度心肺訓練(例如間歇訓練),後來被用以減肥,主因在其行為結束後,會維持數小時較平時高的心跳率,而這樣的心跳率有利於燃脂 。

PS:高強度訓練當下,能量主要來自於醣類的轉換。

曾經嘗試、且經常使用的人,應該都會發現:效果大約就那麼一兩週。

這些經常做高強度訓練的人,BMI 大多在正常範圍,追求的是更精瘦的體態 (體重過重者,關節也難以承受如此激烈行為)。

很少有人追究其效果停滯的原因,反而檢討起自己飲食不夠清淡(適量的油脂是必需的)、運動強度不夠(都已經到最大心跳率的90%以上了)...,於是開始過著極端的生活,而這種生活早已背離了健康。

其實原因來自於我們的斷章取義:

書上提到:高強度訓練後的心跳率會較平時高,此心跳率有利於脂肪燃燒

儘管如此,但我們不可能整天不吃飯、也不可能不攝取碳水化合物

PS:禁食碳水化合物可能導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4150&prev=44161&next=44055&l=f&fid=7

碳水化合物是體內醣類的主要來源,除了無法消化的纖維質,大部分碳水化合物都能在短時間內被消化與利用,一旦有醣類攝入,身體還是會以它們為主要能量來源。

所以"有利於"脂肪的使用,不代表一定會使用。

再來,書上亦有提到:高強度訓練能促進心肺功能。

而好的心肺功能意味著心跳易升易降,也就是身體一旦適應該行為模式,運動後心跳很快就會回歸正常,如此便沒有所謂的"事後燒"。

所以,原本偶爾為之、用來突破運動表現的行為,要期待其燃脂效果自然就相當勉強了。

何謂間歇訓練: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31215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減重、增重、雕塑、增進心肺適能、...飲食與體適能課程說明會


兩週能有多大改變?

兩週我共減了3公斤、4%的體脂肪,由下方簡易日記觀之,在此期間並沒有痛苦的訓練與極端的飲食。


許多人開玩笑說:26個英文字母自己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就不認得了。

是的,這些存在已久、眾所皆知的英文字母A~Z,不僅能組成數萬個英文單字,集合這些單字,還能拼湊出無限多的句子與文章。

如同上述,你可能知道低、中、高強度的心肺訓練、重量訓練、核心訓練...,但卻不能有效的利用他們來達成目標。

舉例來說,你或許知道高強度心肺訓練能帶來事後燒 (運動後的數小時內,心跳值仍高於平時水準,於是在運動後仍能持續燃燒不少熱量)。

但可能忽略了高強度訓練亦能提升心肺適能,好的心肺適能意味著心跳易升易降。所以只要經過幾次的高強度訓練,事後燒就不明顯了(好的心肺導致心跳於運動後快速回歸正常)。

除了動作的指導,好的教練應能根據目標幫你找到訓練的文法,重點在先了解你身體的聲音。

最近一位專長在運動營養的教練,希望我能一起幫忙有需要的朋友,於是租了一個場地,打算簡單說明我們能提供的服務內容。

時間是:2013/07/06 (星期六)的14:00~15:30

地點在:台北市延平南路70號3樓之4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聽。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消失的台灣特色

循著記憶來到淡水,打算尋找記憶中的味道:佘家孔雀蛤。

誰知,老街上的這類餐廳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連鎖速食店、王X連鎖西餐廳。

雖然這對附近居民是種方便,但既然是老街,不就該有些特色餐廳嗎?

遠道而來,我並不期待便利商店似的餐廳、也不希罕SOP的禮節,只求還我台灣特色...

雖然這些企業釋出的大量職缺,短期內能降低失業率。

但台灣真正缺的是外來財源,這些促進國內消費的,不過就像是攪動一缸死水,僅能稍微延遲些魚群的死亡時間罷了。

我認為能吸引外來財源的,除了外國人覺得新鮮的夜市文化、特色餐廳之外,

還有水果,台灣的地理位置與環境,讓許多水果奇蹟只發生在台灣,

觀光也是一大來源,少有這麼小的地方,卻存在如此多面向的景觀,可惜政府除宣揚觀光之外,鮮少扶植或建設,國人對公共資源實在也欠愛惜,臭氣熏天的公廁、滿坑滿谷的垃圾,如何能讓外來遊客留下美好的回憶?

挽救經濟數字,絕對不能只期待一兩家科技大(?)廠,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外國人來到台灣,真的會想吃這些四處林立的偽西洋料理?何況他們對鞠躬哈腰的專注程度,遠勝於料理本身。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步行或跑步時,腳跟觸地與腳掌著地 (作用肌肉) 的不同


不管跑步還是走路,該用腳跟還是腳掌觸地,一直是愛好者爭論不休的問題。

腳跟觸地是人類演化幾百萬年下來的結果、而腳掌觸地是為了跑步效率的考量。

註:這邊說的效率指的是速度上的效率,而非能量消耗觀點的效率。

跑步時,該用哪一種跑法必須考慮當下速度,再搭配零動量點(ZMP, Zero Moment Point)的位置,在此先不談這麼多,畢竟優秀跑者並不會邊跑邊想著物理。

今天要談的,是兩種跑法都有相關肌肉可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我用樂高說明如下:

下圖是樂高組成的簡易模型,模擬人類的腿與足。

綠色橡皮筋代表脛骨前肌,力臂1為其施力的施力臂。

黃色橡皮筋代表腿後肌群,力臂2為其施力的施力臂。

解剖學告訴我們:力臂1的長度約等於力臂2。


當腳跟觸地時,地板給腳跟的反作用力,透過抗力臂1,對踝關節形成一逆時針轉動的力矩(足底屈)

此時脛骨前肌(綠色橡皮筋)做離心收縮(用力方向與動作方向相反)

註:離心收縮:比腕力時,弱的一方做離心收縮


下圖可發現脛骨前肌被拉長,就是藉由脛骨前肌的離心收縮,延長了觸地的作用時間,於是衝力減小

註:衝力=動量的變化量/作用時間


下圖:當腳掌觸地時(因為本模型缺少腳趾關節,所以用腳尖觸地的狀況來近似),地板給腳掌的反作用力,透過抗力臂2,對踝關節形成一順時針轉動的力矩(足背屈)


此時腿後肌群(黃色橡皮筋)做離心收縮。

與前例同,此離心收縮的時間愈長,衝力愈小



討論:

1. 比較抗力臂1(腳跟到踝關節的水平距離)與抗力臂2(腳掌到踝關節的水平距離),可知抗力臂2大於抗力臂1,所以地板給人的反作用力,在腳掌著地的狀況下,有較大的抗力矩,需要更強的力量來吸收衝擊。

2. 另外,為了腳掌著地,上半身重心位置會更靠近前腳(從一些網路影片看來,腳掌觸地時,腳後踢程度較高,其實是上半身位置較靠近前腳),上面幾張圖的姿態雖然較誇張,但也有利於發現腳掌觸地時,上半身會更靠近前腳的上方。

由上述兩點可知,腳掌著地時,小腿必須承受更大的負荷(相較於腳跟觸地時,脛骨前肌所承受的負荷)

所以不少人會發現,跑步時以腳掌著地,小腿的負擔相當大、滑滑步機時,腳掌、小腿容易麻...

跑步時,腳掌著地是因為效率考量,而非安全性。

到底該如何根據速度選擇跑法?說好了不提惱人的ZMP,你會發現在某個速度以下以腳跟觸地、超過那個速度改用腳掌著地,這樣跑起來會超級順的,那就對了!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延遲性肌肉痠痛與心跳

舊文曾提到:計算運動中的熱量消耗相當不切實際。因為"運動後"的消耗才真的多、也難以計算。

例如從事20分鐘的高強度心肺活動,在運動後的6~13小時,身體都維持在較高的心跳率,只要稍有活動,心跳很容易就落在最大心跳率的55-60%間,而這正是使用脂肪比例最高的心跳率。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1928

另外,阻力訓練造成的遲發性肌肉痠痛也有類似效果

當進行高強度、新型態、或不熟悉的運動後,隔天常會感覺到強烈的肌肉痠痛,這就是延遲性肌肉痠痛

延遲性肌肉痠痛的確切機轉仍不清楚,但根據一些實驗的變因與結果,再對照痛感的出現時間,發生原因大概可以推測如下:

1. 激烈的訓練造成肌肉纖維損傷(尤其Z線)

2. 肌漿網受到破壞,造成鈣質釋出、抑制細胞呼吸,並活化水解蛋白酶與磷酸脂質酶,破壞肌原蛋白

3. 血液中的發炎細胞增加

4. 細胞內的組成物流入血液中,在6~12小時左右引發發炎細胞的聚集,引發後續發炎反應

5. 發炎造成組織水腫與溫度升高,亦活化疼痛受器

6. 此時肌肉的活動會造成局部壓力增加,更刺激被活化的疼痛受器

所以,當延遲性肌肉痠痛出現時,不光是肌肉重建工作需要大幅的能量消耗

PS:調節脂質與蛋白質的代謝必須仰賴碳水化合物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4150&prev=44161&next=-1

因肌漿網破裂而釋出的鈣質,還會造成心跳加速。

另外,發炎反應造成的體溫升高亦能提高代謝速度。

如此便能解釋延遲性肌肉痠痛出現時,即使沒運動都能快速消耗熱量的原因了

高強度心肺活動後的數小時、延遲性肌肉痠痛出現時,身體都在大幅的消耗能量與營養,此時務必將自己視同病人般對待,待肌肉成長後,他們會幫你消耗更多脂肪。

延伸閱讀:事半功倍的訓練原理: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2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