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記得血汗醫院風波前,是誰發出的怒吼?記得好像是郵差。
在郵差之前呢?好像是科技業。再更之前呢?
其實百業大概都怒吼過,但威力總是不如預期...
問題除了企業主只願意賺取代工超微利,導致給不出合理薪資外,問題可能還有兩個:
其一:人們喜歡比慘
聽到有人訴說著悲慘遭遇,我們常會回答:你那算什麼?我的問題才慘呢!
於是問題無法藉由訴說傳遞出去;力量無法藉由傳達而集結,上位者永遠不知道問題嚴重性。
其二:當事人價值觀亦然
有些是親身見聞、有些是聽說,但這樣的場景應該不陌生:
埋怨爆肝工作只賺得微薄酬勞的科技新貴,抱怨醫師看診沒開藥卻要繳費?
抱怨沒開藥病人就不給錢的醫師,質疑鎖匠開鎖沒幾秒,收費卻要幾百大洋?
高麗菜一顆才不過幾斤重卻要索價多少,要不你折價、要不就送我一把蔥...
我們總是只願意花錢買有形物品,而不願意付費給無形的專業,這是一種不好循環
我們埋怨代工的微薄收入,卻也以代工利潤計算酬勞給人
好處是買東西非常便宜,但說得極為難聽就是不想別人好過
雖然問題在這裡,但怎麼開始、從誰開始?看來又會掀起一翻論戰了。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燃脂專用:二十分鐘間歇訓練之簡易規劃
如果間歇訓練的目的不在於高強度心肺訓練、或特殊競賽的鍛鍊,而是用於燃脂,
PS:何謂間歇訓練: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31215&prev=31265&next=31198&l=f&fid=7
我曾經說過身體只要經歷相似模式數次,減重效果便會衰退,
http://tw.myblog.yahoo.comjw!AtbnfaGeHxhwfD5.8.NGPw--/
所以間歇的強度我採亂數分布,但即使器材內設的"Random"模式,依然有相當程度的規律。
一閃一閃亮晶晶1、3、1、3、6、7、7、...這是我昨日間歇訓練一開始的強度變化(強度範圍從1~10),
有時我也會拿朋友的電話號碼當成強度變化,這些跳躍的數字變化,逼迫我們完成不熟悉的運動流程,效果奇佳!
補充:我時常會搭配其他原則來提高減重效率
像是能量利用有其先後順序:醣類=>脂肪=>蛋白質。
運動中,身體會先消耗肌肉內的肝醣,這樣的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之後身體開始消耗脂肪,
脂肪提供能量雖高,但轉換速度相當慢,若此時運動強度太高(耗能快過脂肪轉換速度),肌肉很容易被不當消耗,
肌肉為身體主要耗能組織,流失了可不好!
所以我的減脂運動流程大約會是這樣:
第一階段:20分鐘的高強度間歇運動(除了當下的消耗,主要目的在維持運動後6~13小時的高代謝率)
第二階段:20分鐘的的中低強度(最大心跳率之60~80%)心肺訓練(目的在確保運動當下的消耗以脂肪為主,並且避免肌肉的流失)
註:心跳率: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19456
因為不怎麼胖,所以進到第二階段的訓練我很少實行,大部分做完20分鐘間歇就閃人,
另外,為了免疫系統的維持、避免掉髮、以及時間分配...等,更多的訓練量真的就不建議了,而且效果也沒比較好。
PS:何謂間歇訓練: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31215&prev=31265&next=31198&l=f&fid=7
我曾經說過身體只要經歷相似模式數次,減重效果便會衰退,
http://tw.myblog.yahoo.comjw!AtbnfaGeHxhwfD5.8.NGPw--/
所以間歇的強度我採亂數分布,但即使器材內設的"Random"模式,依然有相當程度的規律。
一閃一閃亮晶晶1、3、1、3、6、7、7、...這是我昨日間歇訓練一開始的強度變化(強度範圍從1~10),
有時我也會拿朋友的電話號碼當成強度變化,這些跳躍的數字變化,逼迫我們完成不熟悉的運動流程,效果奇佳!
補充:我時常會搭配其他原則來提高減重效率
像是能量利用有其先後順序:醣類=>脂肪=>蛋白質。
運動中,身體會先消耗肌肉內的肝醣,這樣的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之後身體開始消耗脂肪,
脂肪提供能量雖高,但轉換速度相當慢,若此時運動強度太高(耗能快過脂肪轉換速度),肌肉很容易被不當消耗,
肌肉為身體主要耗能組織,流失了可不好!
所以我的減脂運動流程大約會是這樣:
第一階段:20分鐘的高強度間歇運動(除了當下的消耗,主要目的在維持運動後6~13小時的高代謝率)
第二階段:20分鐘的的中低強度(最大心跳率之60~80%)心肺訓練(目的在確保運動當下的消耗以脂肪為主,並且避免肌肉的流失)
註:心跳率: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19456
因為不怎麼胖,所以進到第二階段的訓練我很少實行,大部分做完20分鐘間歇就閃人,
另外,為了免疫系統的維持、避免掉髮、以及時間分配...等,更多的訓練量真的就不建議了,而且效果也沒比較好。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快倒的國光
如果「國光」一詞有「國家之光」之意,那麼應該更小心才是,尤其往返國門與市區的車班。
繼上回送機回程搭到半途拋錨的國光客運,
這回還沒上車就有人發現車體側傾,當下以為是傾斜坡道所造成,並不特別在意
誰知離開傾斜坡道後,傾斜亦然
下圖:對照擋風玻璃中柱與前方貨櫃邊線,歪的!
下圖:依然比對擋風玻璃中柱與貨櫃邊線,斜的!
下圖:比對擋風玻璃上緣、以及三重客運任意水平線,還是歪的!
下圖:與三重客運距離近到讓人很難認為是路面問題!
下圖:任意與前方首都客運比對吧!
不知國光客運會如何解釋該種現象?
記得小時候四驅車漫畫提到:如果該場賽事以某個方向的轉彎居多,便會在兩側裝上不同的胎。
又想起當兵時,待料未到卻面臨裝檢,只好幫缺一輪的大卡車安上105榴砲砲輪,左右大小差一顆拳頭。
是高速公路都只轉一邊?還是應付裝檢?還是輕忽人命?
意外來臨時,是天災?還是人禍?
後記:
有熱心網友於回應提供一則影片,主要說明國光客運採用的灰狗巴士,其轉彎時會主動側傾以減輕乘客不適
說明1:
我搭的這輛車不管轉彎、直進、甚至停止都是往左側傾的
說明2:
影片中並非真正的主動側傾,以影片內容為例:當系統以圓周運動向右轉時,內部人員承受一向左的假想力
若是以慣性定律的觀點來看:當系統右轉時,內部人員有繼續保持像前的趨勢,此趨勢相對於右轉 便是向左的力了
為了避免向左的翻滾,像是BENZ採用的主動式懸吊會讓左側懸吊阻尼增加(避震器變硬),防止過多的左側傾
另一種主動式懸吊則是降低右側高度,避免車身向左傾斜
影片中的車子右轉左傾,純粹只是一般車輛右轉產生的現象,有搭過車的人都知道:車輛右轉時,人會被往左拋,當輪胎因摩擦力而向右轉,上方車體不過是受力往左傾,不是什麼主動式...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逸鮮棧 基本套餐
對不起,本篇相機白平衡沒調好。
饕客大約都知道,日本料理的價位要視當日食材、吃多吃少而定
所以每當有人問起逸鮮棧價位,我總是很難回答,連我自己每次吃的價位也都不同
錯就錯在這樣的外觀實在讓人望之卻步,以為進門就會吃光積蓄
除了讓客人指定食材或價位,他們也提供基本套餐,我這次吃的是六百元套餐
中午時段還有四百元的商業午餐,
貫串全場的醃漬物,一開始是醃漬的蘿蔔
逸鮮棧挑選水果的嚴謹程度不輸漁獲,一開始的蔬果沙拉馬上能帶出愉快的用餐情緒,瞬間忘記門外的庸庸碌碌
醃漬番茄,有甘梅番茄的一點酸、南部醬油番茄的一點鹹、還有番茄本身的香甜
雖然不見得採用甘梅或醬油醃漬,但我想表達的是那種綜合酸甜鹹香的微妙口感
小鯛處理起來極為繁瑣,我看過去頭去尾除內臟的"半成品",到最後變成握壽司還要十幾到工序
肉質有點像蝦肉、味道就是上好鯛魚的香,連入口溫度都被處理得相當好
黃雞魚肉質細嫩沒什麼油,與醋飯的搭配相當美妙
許多人一點再點,相當受歡迎的百香冬瓜
青甘!
經過前面較清爽的魚類,接下來是富含油脂的青甘
青甘的油脂(或是大部分的魚油)香而不膩,經過炙燒,氣味更是囂張,還帶一點熟肉的香
這時節的尖梭很油
即使相同魚類、相同部位,師傅也會根據不同時節的油花分布、以及要不要炙燒而走不同刀路
據我觀察,特油的時節,刀路似乎較密,最後再從中劃開,讓炙燒而流出的魚油得以四處流竄但不滴落
薑薑薑薑~
真鯛的味道好像又比小鯛多了點說不上來的什麼,但總之抹上較多的山葵實在好吃!
我常說魚肉不是新鮮現切就一定好吃
有些魚類需在特定條件下經過熟成才會好吃,切的方向有沒有根據肌理也決定了好不好入喉
即便是常見的鮭魚,也值得一試,不一樣!
肉質綿密帶著甜味的星鰻,當成握壽司的結尾絕對沒有話說!
味噌湯
也是一大熱門的桃子,脆脆、酸甜、酸甜的
素的壽司,內容物每次都不太一樣,最左邊捲的是木瓜
最特別的是中間那顆捲香蕉的口感相當微妙,如果不說是香蕉,還會猜想到底是什麼魚肉。
不少餐廳到最後的水果都馬虎掉了,他們真的不馬虎!
捕撈漁獲的品質很難像養殖魚類或畜產那樣的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上仍會根據當日漁獲的不同而有點起伏
如果擔心這種不定則不妨選擇套餐,選用當令價位合宜的食材做最好的呈現,口感絕對不輸高價餐點!
當然上述見解不一定針對逸鮮棧,每每光顧新的日本料理店我總是依照如此準則。
之前發過幾篇指定食材、或指定價位的文章,可以參考看看
秋蟹正肥: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3007&prev=43167&next=42941&l=f&fid=30
鮪魚全餐: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2461&prev=42816&next=42270&l=f&fid=30
~1: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2083&prev=42270&next=42024&l=f&fid=30
~2: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2270&prev=42461&next=42083&l=f&fid=30
~3: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2816&prev=42941&next=42461&l=f&fid=30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古文不能廢
昨天敎課忽然靈光一閃,對數列的收斂打了個比方,或許不能完全對比,但應該足以形容那種感覺。
數列收斂到極限(L)大約是這麼描述的:
A sequence {Zn } converges to its limit, L ∈ R iff
∀ϵ > 0 ∈ R, ∃N ∈ N such that ∀n ≥ N
|Zn − L| ≤ ϵ
意思是一個數列Zn如果收斂,代表此數列從第N向開始,其值都相當接近L,事實上與L的差距不會超過ε。
我說這就好比孔子講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就是人生這個數列從第七十項開始,不管做什麼都不踰越規矩(L),而規矩的範圍大約就是ε那麼大。
雖然中學時期相當排斥古文,但我現在說這種與數學、英文同樣重邏輯的語文不能廢啊。
數列收斂到極限(L)大約是這麼描述的:
A sequence {Zn } converges to its limit, L ∈ R iff
∀ϵ > 0 ∈ R, ∃N ∈ N such that ∀n ≥ N
|Zn − L| ≤ ϵ
意思是一個數列Zn如果收斂,代表此數列從第N向開始,其值都相當接近L,事實上與L的差距不會超過ε。
我說這就好比孔子講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就是人生這個數列從第七十項開始,不管做什麼都不踰越規矩(L),而規矩的範圍大約就是ε那麼大。
雖然中學時期相當排斥古文,但我現在說這種與數學、英文同樣重邏輯的語文不能廢啊。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健身房的價值
過往工作的關係,常被問到有如鼠籠滾輪的健身房,到底價值在哪裡?必要性又如何?
從各國的疾病統計資料看來:醫療延長了壽命,但似乎不延長良好的生命品質,
如果把醫療比做維修,健康的生活態度便是保養;而運動是保養的其中一環。
從前壽命並未長到慢性病發作的年歲,加上生活型態以勞動為主,額外的運動並不怎麼需要,
PS:勞動而後再加運動只是徒增身體的負擔
就像過去徒步也能往返北高,為什麼現在要開車、搭車、甚至飛機?
健身房就是因應逐年增加的平均壽命、以及便利過頭的環境而生,可說是一種保養工具。
那麼,運動何必上健身房?徒手訓練不行嗎?打球、爬山又行不行?
當然都可以,但這僅適用於"健康年輕人"。
舉例來說:
超過"美學體重"兩公斤,跑步也能瘦;但超過"標準體重"二十公斤,慢跑都可能造成膝關節損壞、椎間盤移位。
還有,為了遠離慢性病,肥胖者(不一定體型肥胖,有可能是血脂太高...)常被告知需要減脂
帶著體重完成一定距離的運動(像是爬山、單車...)、或是容易沉迷過久的(像是球類),強度或長度都可能超過身體負荷,或許血糖驟變昏迷、心臟不堪負荷猝死、...等等。
補充:運動降膽固醇的能與不能
骨質疏鬆、各部機能退化的老人,狀況亦如同上述
另外,許多人的目標是雕塑曲線,那麼登山、單車、...等,長時間的運動雖能教育身體快速動用脂肪,但也鼓勵身體儲存脂肪"備戰",此與目標恰好相反。
補充:過量運動導致減重失敗
健身中心的好處在於:
不強迫使用者背負自身體重,如果膝關節、脊椎負荷不了體重,你可以從一公斤的阻力開始漸進;如果負擔體重輕而易舉,那麼你可以選擇更高的阻力
另外,可以根據心跳、血糖、...等生理特徵微調強度、時間、里程,讓慢性病患也能在安全的前提下遠離病痛。
想雕塑曲線的人,健身器材的針對性最能顯示出效率,難以負擔體重運動的人最後往往選擇放棄、想再精進的人,徒手訓練又難達到效果,健身房的一個月換外面一年甚至更多,選擇事倍功半的理由在哪?
如你喜歡登山、滑雪、打球、單車、...任何的戶外運動,健身房的訓練能讓你更精進、能保護你減少傷害
只要上健身中心的時間不耽誤正事或家庭生活,為什麼不呢?
從各國的疾病統計資料看來:醫療延長了壽命,但似乎不延長良好的生命品質,
如果把醫療比做維修,健康的生活態度便是保養;而運動是保養的其中一環。
從前壽命並未長到慢性病發作的年歲,加上生活型態以勞動為主,額外的運動並不怎麼需要,
PS:勞動而後再加運動只是徒增身體的負擔
就像過去徒步也能往返北高,為什麼現在要開車、搭車、甚至飛機?
健身房就是因應逐年增加的平均壽命、以及便利過頭的環境而生,可說是一種保養工具。
那麼,運動何必上健身房?徒手訓練不行嗎?打球、爬山又行不行?
當然都可以,但這僅適用於"健康年輕人"。
舉例來說:
超過"美學體重"兩公斤,跑步也能瘦;但超過"標準體重"二十公斤,慢跑都可能造成膝關節損壞、椎間盤移位。
還有,為了遠離慢性病,肥胖者(不一定體型肥胖,有可能是血脂太高...)常被告知需要減脂
帶著體重完成一定距離的運動(像是爬山、單車...)、或是容易沉迷過久的(像是球類),強度或長度都可能超過身體負荷,或許血糖驟變昏迷、心臟不堪負荷猝死、...等等。
補充:運動降膽固醇的能與不能
骨質疏鬆、各部機能退化的老人,狀況亦如同上述
另外,許多人的目標是雕塑曲線,那麼登山、單車、...等,長時間的運動雖能教育身體快速動用脂肪,但也鼓勵身體儲存脂肪"備戰",此與目標恰好相反。
補充:過量運動導致減重失敗
健身中心的好處在於:
不強迫使用者背負自身體重,如果膝關節、脊椎負荷不了體重,你可以從一公斤的阻力開始漸進;如果負擔體重輕而易舉,那麼你可以選擇更高的阻力
另外,可以根據心跳、血糖、...等生理特徵微調強度、時間、里程,讓慢性病患也能在安全的前提下遠離病痛。
想雕塑曲線的人,健身器材的針對性最能顯示出效率,難以負擔體重運動的人最後往往選擇放棄、想再精進的人,徒手訓練又難達到效果,健身房的一個月換外面一年甚至更多,選擇事倍功半的理由在哪?
如你喜歡登山、滑雪、打球、單車、...任何的戶外運動,健身房的訓練能讓你更精進、能保護你減少傷害
只要上健身中心的時間不耽誤正事或家庭生活,為什麼不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