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及運動時機,談到一般運動無法快速瘦身、以及我的秘招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41107&prev=-1&next=41067
============================================================
不少人抱怨運動後食量大開,越動就越吃、越吃就越肥...
其實運動後的血液仍忙著供氧、代謝,此時消化系統能利用的比例相當低
再者,運動時交感神經作用旺盛,應該是情緒亢奮、腎上腺素分泌旺盛、消化系統低下
運動後的餐食,其實並不容易被吸收,發胖只因運動並非針對減肥而規畫,僅實施看似規律的課表
為了身體健康、避免消化系統的負擔,運動完實在不應馬上進食...
可是,餓啊??!!
運動的能量來自葡萄糖、脂肪、以及蛋白質(照利用順序排列),運後自然血糖低下
而飢餓感有部分受血糖左右,血糖過低大腦便會發出"飢餓"的訊號(即便體內還有未消化完的食物)
只要忍耐個30~45分鐘,此時肝臟會釋出肝醣,促使血糖再度回升,飢餓感便逐漸消失
此後再評估是否飢餓才準確,否則運完馬上進食只是徒增消化系統負荷
============================================================
另外,請放慢吃飯的速度,也是因為血糖
吃進第一口食物的同時,血糖並不會瞬間升高,即便吃的東西再好消化、或是再簡單的醣類都一樣
吃得過快便只能以肚皮撐不撐來判斷飽足感
吃慢一點,升高的血糖會告訴你:"夠了!我飽了!"
真正的七分飽大約在完食後的20分鐘左右產生,稍微再慢一些,就能聽見身體的節奏
所以
用餐盡量避免過度處理的食物(絞肉製成的肉醬、切得太碎的蔬菜、燉煮軟爛並去骨的肉類)
這些過度調理的食物都容易下肚,讓人不知不覺減少咀嚼次數、加快進食的節奏
久而久之越吃越快,因缺乏飽足感而過度進食不僅容易發胖、而且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
我平常用餐多半選擇整顆的番薯、大塊的蘿蔔、整朵的香菇...且不過度調理,如此即能養成充分咀嚼的好習慣
PS:聽過熱量為負的食物嗎?有些食物熱量低,光是咀嚼、消化的耗能就超過其所提供
=============================================================
以上是比較多人忽略的,至於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就是老生常談了
PS:有人在Facebook舉手發問:運動後不是應該補充糖類?這篇要人30分鐘後才檢視飢餓感是否正確?
我的回答:所以文章一開頭的link裡就表明:"本篇的運動是針對減脂增肌",而這篇是續上篇...
上篇的運動法,不管我自己、還是帶學生,時間都在20分鐘左右,此量並不至於造成血糖低到要補充糖類
畢竟針對此一目的,效果"不在"運動當下,而是靠一些手段讓運動後的數小時內都維持較高的心跳率;
藉由一些方法讓肌纖維產生輕微撕裂傷,促成身體在充分的休息時增肌,肌肉量多了,自然代謝速度既提升了
運動後的補充要看運動的種類,或甚至區分一般運動還是競技
如果單運動兩字就能概括所有類型,那麼運動後只補充糖類恐怕不能滿足所有類型的運動愛好者
我想還有其他的肌酸啦、離子啦、BCAA啦...什麼的
為了興趣而從事運動的人好像沒有為了減肥而動的人多,而後者又常因不得要領而運動過量
所以我針對這些寫出相當省時的運動法,補充品當然就沒有必要與競賽型運動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