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慘烈的翻臉事件


與鐵皮屋內的趣事相比,我的作品實在沒什麼值得發表

今次換我被翻臉,主導的是鬼才HANSKAME自願當助手

先套上花莉頭套,另剪一些手術手套貼住雜毛


老大,有不滿要說,不可以用戳的~


先翻後面,貼的是一綑90元的紗布,我的頭真平,比台北市的馬路還平...


將藻膠(翻齒模用)加水混合


糊滿整頭,並且記得要歐比康,不然會鬧出人命...


豬頭!!


再來換石膏上場


藻膠是軟的、石膏是硬的,這樣才好操作


我還以為拍打是正常的手續,直到看見KAME的笑臉,我懷疑了


現在是怎樣,真的需要那對角嗎???


老大,我平常那麼孝順您...

HANS,我還幫你買晚餐耶...


再來是拆開

奇怪,我覺得這臉的表情會變...


這下又被人從後面來,襲胸又亂戳


本想幫忙脫下,不料越幫越忙,請繼續看下去


將取下的模子合起


往裡面倒石膏


等乾就能拆了


把藻膠撥下來


HANS還幫我搓鼻屎,真感動


農曆七月要到了


赫啊!什麼鬼?

口腔癌致死案例??

稍早的亂動讓藻膠破掉,翻出來缺個右臉頰

活像因口腔癌被切除部分顏面...

還好這是我哥(因它比我先一步闔眼),不是我


再來就靠HANS的巧手了


整理"儀"容,只見他在臉上摸啊摸的


嗯啊~家鼠很滿意,石膏像也露出笑臉 (驚!)


好了!手真巧


看這嘴臉,我都不想發表意見了...


正常翻臉過程請看KAME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kamead628/article?mid=6390&prev=6460&next=6328

汪老師,剩下您還沒被翻臉耶~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這回換我們了!(台灣版路面整修 2010 現況 )

我當然害怕淪為替政黨或政治人物背書的工具

但回頭想想,我寧願替日本人背書,卻不願意看一眼台灣?

http://tw.myblog.yahoo.com/looka330/article?mid=360&prev=23369&next=39801

2006年發表路面整修一文後,除了結識很棒的大家外,也收到不少藍綠政府單位、顧問公司的來信,請求授權使用照片........."不辣 閣"原本是拿來把妹用的啊(嘆~)

至今,有些還在研議階段、有些已經把照片納入教材、有的已經在執行

幾年前北縣府的邀約(好像是教材發表),因必修課而無法參加

而北市府的路平專案,其實是1998年就有的,只是中間有什麼問題,那不是我能猜透、或想討論的

如果有任何不平之聲,希望您能陪我一起看完整個流程,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看完本文後,先不用急著批評作秀,我們更可以拿這樣的標準來監督政府,不是嗎?

接到觀傳局的邀約,要我看看現在的道路施工品質

台北各行政區內,著名的爛路會被優先施作,所以工地不只單一處,我能任選(很有自信啊?!)

挑選一處後,昨天一早便搭上公務車到場觀看

路面刨除是下回的行程,這次先看工程後半

過去怕耽誤交通,僅封閉單向的一半道路施作,現在是整個方向全部封閉

過去雖然影響交通程度較小,但同一方分次施做的結果,會因材料不一致、施工人員...不同而不同


以往的路面刨除,只刨五公分,刨多少填多少

但如果底層的基床起起伏伏,上頭的五公分當然也跟著起伏

現在刨除會先整地,將基床整平的利器是這個:"紅外線"水平儀

"紅外線"應是現場人員的口誤,紅外線在陽光下很容易失靈,有效距離不過幾公分

我想發射端應該是雷射才是...


使用上很像是數位的游標卡呎

看這頭,雷射沒錯的啦,使用前會先選定參考點,發送第一個訊號


由此竿接收


然後拿著竿跑,跑到哪裡插哪裡,比參考點高多少低多少馬上出現

不必像傳統測量吼來吼去的...


有了精準的測量,就能把基床整平

另外,高的人孔要降低、低的要提升、用不到的要埋掉,全部拉到基準面才能做後續的部份

至於鋪設柏油時,該怎麼遵循測量出來的水平高度?請注意看砂石車以及鋪裝機(後面那輛)的右下側

是不是有很多直桿?


再看清楚一點,那是一根根長度五米的鋁桿,以架高器架到正確的高度


鋪裝機側有個感應器 (我覺得很像大型極限開關),確保高度始終如一,避免鋪出起伏面

一路上,鋪裝機就這麼頂著砂石車前進,砂石車下料,鋪裝機鋪路


最可憐的就是鋪裝機駕駛,因他面對的,是前方滾燙的柏油,加上鋪裝機的震動功能,駕駛偵的很辛苦

鋪裝機的高頻震動,能讓路面更緊實,但也讓駕駛更難受,因此過去都不開啟,現在則是一定要開啟

有沒有試過在桶子裡裝東西(石子也好、積木也行...)?為了讓縫隙更少、裝更多東西,我們總會直覺的搖晃一下桶子,讓縫隙減少

鋪裝機的高頻震動便是如此讓路面更緊實...


緊接著鋪裝機的,是12噸鋼輪滾壓機,將路面大至壓平


鋼輪滾壓機後面,是前三(輪)後四(輪)的25噸膠輪滾壓機

前後交錯排列的輪子,讓左右輪距間沒有縫隙,把路面"揉"平,這比較像是挽面的動作


最後是這小可愛,將25噸滾壓機產生的細紋輾平

過去的鋪設過程,不一定三種機具都出現...


地上的標線,就是鋪裝機與砂石車必須遵行的軌跡

其實鋪裝機的雙臂展開有六米寬,也就是一次能鋪設六米寬的道路

現在手臂不准張,並且依標線行駛,就是為了確保接縫盡量能在車道分隔線上

車道分隔線是車輛最少輾壓的地方,將弱點放在此處是與日本人一樣的作法

另外也比較美觀


日本人的路面,柏油有五十公分厚

我們則是二十公分的柏油加上三十公分的基床,各有利弊

過去路面刨除,挖到邊邊總會將水溝蓋刨得面目全非

現在會先用切割機在水溝蓋旁15公分處劃開,再將餘料挖除,於是路邊不再歪七扭八


每次鋪設厚度五公分,分四次完成

頭尾一樣以切割機劃開,確保斷面垂直度,以免鋪設厚度因斜面而使頭尾最淺


鋪完一個線道換另一個,剛才有縱向的水平標準(五米長的鋁桿)

這回依照剛才的標準,並確保橫向的水平

鋪裝機上除了有水平感應器外


後頭會有人拿著水平儀,亦步亦趨的跟著、量著


與剛才的交接處,會用鏟子將餘料剷除


你看,又量...


先剷除餘料再針對接縫滾壓,不再有高低面


我順口說想看看完成一段時日的道路,沒想到就這麼出發了

除了路邊很多垃圾 (想想這是多少抱怨路不平的人所丟棄?),實在看不出什麼重大缺失


與水溝蓋的接縫


接縫


接接接縫...


路平專案施作後,雖三年內不得開挖,但有沒有例外的狀況?

有的

記不記得人孔蓋高度的提降?大家都拉到同樣高度、用不到的讓它沉下去

有些時候,新蓋大樓有用電需求、...或什麼的,必須提昇人孔蓋

那就會用切割機在選定位置週遭劃開,將人孔提升到基準高度後(過去路面沒有參考高度可依循),在週邊填上特殊的樹脂材(此為從日本引進的工法)

如果有注意過日本的路面,人孔蓋旁邊只要有非柏油的材質,便是道路鋪設好後,人孔被提升的痕跡

針對鋪好的路面進行人孔蓋提升的後續動作,其實我在日本也拍過一系列,他們路面鋪好,不全然是完全不能施工的

另外,若道路施工完成,底下管線出問題(自來水、瓦斯滲漏、電線、光纖...),導致路面毀損、龜裂

原因可能是管線埋設不夠深、或任何原因,總之要求該單位改善後,會補丁

會補丁、補丁、補丁、補丁、補丁、...補丁看到沒有?

補丁的用意是要觀察,觀察管線是否真的改善不再出包

經過一陣觀察期,再將整條路面刨除重鋪,長度以街角為單位

真的感謝一整個上午林隊長的解說,或許仍有反政府的想法,但你不能不尊敬這些基層的工程人員!


也或許可以當作是一場戲

但請記得在這邊罵政府他們很難聽到、或甚至裝成不知道

不過您可以拿在這邊看到的,要求他們未來至少應該如此!

包含現場人員的服裝也有規範,哪些人員該穿哪種服裝都有分

林隊長更表示:歡迎民眾突襲檢查,現在工程都是整個方向封閉,沒有圍籬、很透明!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飯局~

我好像給人飯局很多的印象

其實除了美食之外,還有讓我更珍惜的一些什麼

就好像我在FB上所寫的:



有多久了?

我天天照著腦海裡的通訊錄,邀請大家來夢裡作客;

只因再大的螢幕、再多的視窗,都不如真實的聚首!

大家忙吧?即使夢境我也珍惜!

而帶走我歲月的姥姥,

留下的卻是被她關進夢裡的夥伴,連那樣的小窗都難再開啟,怎麼會?

~我的魔都台北歷險記~



現在一切都很快速,連歌也是,經典老歌再重唱,曲調都傾向變快

也不是不好聽,但總是讓我覺得好快...

Roxette:Fading like a flower


Dancing DJs VS. Roxette:Fading like a flower


Michael Jackson:Smooth Criminal


Alien Ant Farm:Smooth Criminal


也許你會喜歡無數人翻唱過,Cyndi Lauper的:True Colors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慢慢來 (談阻力訓練)

想要延緩生理衰老、提升代謝速度、減脂、復健...這些都需要阻力訓練

所以,阻力訓練(重量訓練)絕對不是肌肉狂熱份子專屬

快速揮舞著啞鈴、不斷挑戰越來越誇張的重量...這是健身中心裡,隨處可見的光景

但從體型看來,這樣的方式似乎不是那麼有效

其實,阻力訓練多半要求速度放慢、盡量維持等速

PS:當然,運動有方向的改變就不會是等速,所以我說等速是指運動方向改變後,速度盡可能穩定

其實動作越慢、越穩定,就越痛苦,對吧?

阻力訓練要的,不正是某種成效嗎?

它並不要求我們跟旁人比快、比重、比...

那又為什麼要不斷的提高速度?還是想減輕痛苦?這是種短暫的解脫,如欲如此,又何必重訓?

一個勁的舉起、拉下、推起什麼

代表為了抵抗阻力,動作一開始便使了很大的力

當出力大於阻力,就出現了加速度

再來的時間裡,幾乎只是肢體"隨著"啞鈴(或什麼的)一起動

如此訓練效果只在開始的一瞬間,後來的大半時間,只是物體的飛起與落下、以及跟著同動的肢體

曾提過:關節在不同角度,都需要不同的力,才能使訓練確實

多數動作的後半段,其實需要更大的阻力才有效果,前述被賦予加速度的物體(負重),其重量就這麼被減少了

ex:重力加速度常數g=9.8公尺/秒2,如果向上的加速度a=4.9公尺/秒2

那麼,有那麼一段時間裡,被舉起的100公斤重,變成只有50公斤重

別再自欺欺人了,我們要的是效果!

其實我並不愛"舉"、"推"、"拉"...這些動詞

它們在阻力訓練上的描述並不那麼精確

我們來看一下師父的示範,即使看似很輕的重量,他也不會快速的揮舞

而是仔細感受每一次收縮,誠實面對自己付出的每一分力量、以及每一段用掉的時間

有時不需要那麼多重量,而是重量被偷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