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山上看到的機械幾乎都與林業有關
火車是很重要的運輸工具
下圖的蒸汽車頭大家想起誰?
發明蒸汽機的瓦特?...
錯錯錯...每每想起小學課本所寫都不禁皺眉
蒸汽機並不是瓦特發明的, 發明者其實已不可考
蒸汽機作用原理: 利用因沸騰而膨脹的蒸氣推動活塞,
而後冷凝收縮的水氣壓力不再, 內外壓力差又使活塞被推回
如此往復的活塞運動, 藉由連桿固定在車輪的偏心位置上
直線運動因此被轉換成圓周運動
早期的蒸氣機, 加熱與冷凝都在同一個鍋爐, 冷熱互相衝突下導致效率不佳
瓦特的貢獻, 就是他另外裝置一個鍋爐, 專職進行冷凝工作
效率因此大幅提升的蒸汽機總算能被利用
主要鍋爐旁, 大家有看到那個冷凝用的鍋爐嗎?
活塞運動就是往復的直線運動, 其中一端裝在圓的偏心處就能造成圓週運動
為了避免進入"死點"(當活塞位於最大或最小拉伸量時, 圓心與拉桿兩端呈一直線)
所以會有兩個以上的活塞, 而且兩者曲軸交角不等於180度
與17號一樣
24號轉動的曲軸輸出端是直軸, 藉由傘齒輪將輸出做90度角的轉向,
於是固定在輪上的傘齒帶動車輪
這是車的資本資料
曲軸輸出傘齒與輪上的傘齒
在這種地方, 判斷原本應該有跟萬象軸
這兩個鐘型, 有一個是氣笛, 另一個是古老的控制裝置
鐘型的裡面是個" 中 "字形的機構, 口的兩端有重錘, " l "的上面有根彈簧
這機構會隨著蒸氣機的運轉, 以" l "為軸心旋轉
當蒸汽機越轉越快, 重錘因離心力而被甩開, 因此變扁的"口"將" l "往機器內部壓
藉以將管道縮小, 蒸汽機因此減速, 減速的機構, 因重錘離心力不再, " l "再被彈簧頂起
蒸汽機因此保持在某個速度區間, 如此機構被視為"自動控制"學的開端...
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 就是小孩不乖要教訓, 教訓之後變乖要給獎賞
使其成績或人品維持在中庸的區間, 這就是控制啦!
管教過度或是不管教就有可能出現"unstable"(不穩定)的狀態
當然有些小孩無法管教(不可控), 那只要他乖乖的也算是穩定狀態之一, 不一定不可控就不穩定...
下圖是老式車床
這是變速用的皮帶輪
這是車牙用的齒輪, 根據車牙規格不同, 替換適當齒輪
溜座的對面也有穩定裝置
牛頭刨床
鑽床
砂輪機
沖床
空壓機
小車床
車床是工具機之母, 幾乎所有工具機都由他演變而來...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每台工具機都沒有馬達?
早期的工具機並沒有一機一馬達的配置
工廠中央是顆驅動馬達, 用到哪台機器, 就以驅動皮帶連接之
現在的機械也進步好多了...